肺腺鳞癌(Adeno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Lung, ASC)作为一类相对罕见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亚型(约占1-4%),其定义为在同一肿瘤中同时包含腺癌和鳞状细胞癌两种明确成分,且每种成分占比均需超过10%。这种独特的双相分化(Biphasic Differentiation)特性赋予了ASC区别于单纯腺癌或鳞癌的复杂生物学行为、潜在治疗靶点表达模式(如EGFR突变、ALK重排可能共存于腺性区域,而鳞性区域可能表达不同标志物)以及特殊的临床挑战——包括诊断困难、侵袭性可能更高、预后不确定性和治疗策略选择困境。
01、病例一:病史摘要
男,68岁,体检发现左肺上叶肺结节近3年。于不同医院进行体检,病灶渐进性增大,CT考虑为炎性结节,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。遂来我中心就诊。既往:吸烟史20支/天。否认手术。
02、PET/CT检查影像图
展开剩余91%PET/CT检查所见:
1.左肺上叶前段胸膜下结节状软组织病变,大小约2.1cmx1.6cmx1.5cm,呈分叶状,边缘可见毛刺及胸膜牵拉征,呈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,SUV最大值为4.2。
2.双侧肺门及纵隔(4、5、7组)见多发肿大淋巴结,4组淋巴结较大,其余大部分趋于钙化,最大截面约1.6cmx1.4cm,呈基本对称性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,SUV最大值介于3.5-7.6。
PET/CT诊断:
1.左肺上叶前段胸膜下结节状软组织病变,FDG代谢异常增高,考虑为周围型肺癌。
2.双侧肺门及纵隔(4、5、7组)多发肿大淋巴结,大部分趋于钙化,呈对称性FDG代谢增高,考虑为淋巴结炎性增生,建议密切关注4组淋巴结,建议术中淋巴结采样活检。
03、术后病理
1.左肺上叶切除标本:结合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特征倾向腺鳞癌,癌组织侵及胸膜,脉管内查见癌栓。
2.另送(第4组)淋巴结(2/2)查见转移癌。
04、病例二:病史摘要
男,61岁,1年前体检发现右肺上叶尖段实性小结节,家属叙述当地医院考虑炎性结节,建议复查。本次复查发现结节较前增大,考虑为周围型肺癌。遂来我中心就诊明确诊断。既往:无特殊病史可记。
05、PET/CT检查影像图
PET/CT检查所见:
1.右肺上叶尖段实性软组织结节灶,大小约2.6cmx1.8cmx2.3cm,呈分叶状,周边可见毛刺,相邻胸膜牵拉改变,呈明显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,SUV最大值为13.4。
2.双肺门区及纵隔(2、4、5、6、7组)见多发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,大者位于纵隔7组,最大截面约2.0cmx1.8cm,大部分淋巴结趋于钙化,呈不同程度放射性摄取增高,两侧分布较为对称,SUV最大值介于3.6-10.0。
PET/CT诊断:
1.右肺上叶尖段实性软组织结节灶,FDG代谢异常增高,考虑为周围型肺癌。
2.双肺门区及纵隔(2、4、5、6、7组)多发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,大部分趋于钙化,呈较为对称性FDG代谢增高,多考虑为淋巴结炎性增生,建议行7组淋巴结采样活检除外转移可能。
06、术后病理
1.(右)肺(上)叶恶性肿瘤,结合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特征考虑为腺鳞癌,癌组织未侵及胸膜。
2. 多组淋巴结均未查见转移,局部淋巴结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灶状坏死。
01、疾病定义与病理基础
肺腺鳞癌(Adenosquamous Carcinoma, ASC)是2021年WHO胸部肿瘤分类中明确的独立亚型,要求腺癌和鳞癌成分均>10%(Travis WD, et al. WHO Classification of Thoracic Tumours. 5th ed. IARC Press; 2021)。其影像学复杂性源于:空间异质性:腺性(常贴壁/腺泡状)与鳞性(实性/角化)成分的空间分布不均。
分子双相性:腺区多见EGFR/ALK突变,鳞区高表达PD-L1(*Zhang Y, et al. J Thorac Oncol. 2019;14(11):1913-1923*)
02、CT影像特征与诊断陷阱
1.典型表现
定位:60-70%为周围型
形态:分叶状(82%)、毛刺征(76%)、胸膜牵拉(68%)
空洞(15-30%),显著高于肺腺癌
密度:实性结节为主(>80%),混合磨玻璃影(mGGO)比例<20%
2.误诊根源
假炎性征象:
19-25%的ASC初诊被误判为肉芽肿/机化性肺炎(病例1),原因包括:坏死空洞类似结核。
腺癌混淆:贴壁生长为主的ASC与浸润性腺癌CT难以鉴别。
03、PET/CT核心价值与局限
1.代谢异质性量化
空间异质性指数(HI):ASC的瘤内SUVmax差值>4.0(敏感性82%),显著高于纯腺/鳞癌
双峰摄取特征:腺性区平均SUVmax=6.2±2.1 vs 鳞性区SUVmax=10.5±3.8
2.淋巴结分期陷阱
“炎性伪装”现象:30-40%的转移淋巴结伴钙化/对称性摄取(病例1),机制包括:
(1)转移灶刺激局部基质钙化
(2)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致FDG弥漫摄取
04、多模态影像进展
1.影像组学模型
(1)鉴别ASC vs 腺癌:联合CT纹理(熵值、不均匀度)与PET代谢异质性,准确率达89%。(*Chen X, et al.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. 2023;50(6):1790-1801*)
(2)成分比例预测:动脉期CT强化值>45 HU提示鳞癌成分>30%(r=0.73)(Li R, et al. Acad Radiol. 2022;29:S1-S8)
2.MRI功能成像
DWI-ADC值:鳞性区ADC值(0.98±0.12×10⁻³mm²/s)<腺性区(1.21±0.15×10⁻³mm²/s)(Sakai F, et al. Magn Reson Med Sci. 2021;20(4):355-362*)
05、治疗策略
以下为肺腺鳞癌(ASC)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综述,整合国际指南(NCCN/ESMO)及最新循证医学证据,强调其分子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策略:
1.初诊鉴别:发现肺结节与炎性病变及腺癌诊断困难,可按照指南肺结节建议行低剂量CT随访,必要时行PET/CT检查瘤内异质性分析。
2.精准分期:
(1)必须行PET/CT+脑MRI排除远处转移(Ⅰ级推荐)
(2)强制性多区域活检:腺性区检测EGFR/ALK/ROS1/BRAF/KRAS等驱动基因;鳞性区检测PD-L1表达(TPS)、TMB。
3.可手术切除(Ⅰ-ⅢA期)治疗
4.不可手术(ⅢB-Ⅳ期)系统治疗
(1)靶向治疗
(2)免疫治疗
(3)无驱动基因且PD-L1阴性
化疗+抗血管生成:贝伐珠单抗+卡铂+紫杉醇(mOS 19.8月)
双免疫联合:纳武利尤单抗+伊匹木单抗(4年OS率 29%)
5.特殊问题处理:
(1)脑转移:
EGFR/ALK阳性:优先靶向药(奥希替尼/洛拉替尼穿透BBB)
广泛脑转移:SRS+免疫(帕博利珠单抗颅内ORR 34%)
(2)局部进展
寡转移(≤3个):SBRT/SRS联合系统治疗(延长PFS 6.2月)
胸膜转移:培美曲塞+顺铂+贝伐珠单抗(ASC腺性成分敏感)
发布于:陕西省睿迎网-配资平台实盘-全国前三配资平台-杠杆原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